N
新聞動態
ews
熱點新聞
返回列表
行業資訊/ Industry information
漲個不停!汽車零部件企業面臨成本難題
日期:2017-03-10來源:閱讀:7192次
2017年,漲聲一片,在汽車零部件行業,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經營成本增加,使企業尤其是中小型汽車零部件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,這種壓力在2017年來得更快,也更猛。外部環境不景氣、企業盈利更難、研發遭遇資金瓶頸、調整轉型方向不清等讓零部件企業陷入生存困境。存亡之際,如何殺出一條生路,走出這場“生死迷局”,成為零部件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命題?! ?成本普漲 漲幅難以承受
“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是導致經營成本增加的主因?!绷悴考髽I的這聲嘆息得到了數據佐證:
天然橡膠價格從2015年底的7000~8000元/噸漲到目前逼近20000元大關;國內現貨基礎油價格從2016年4月至12月累計上漲25%,今年第一季度基礎油價格預計較去年同期將上漲約30%;部分有色金屬等原材料價格平均漲幅20%左右;低碳鋼等金屬原材料采購價格上漲70%~80%;芯片等電子進口零部件價格上漲10%左右;異氰酸酯、聚醚(俗稱白料、黑料)等化工原料價格已翻番……
這只是其一。物流運輸成本增加、匯率變動、包裝費用增加等也是零部件企業經營成本增加的因素。
據悉,2016年9月底實施的《汽車、掛車及汽車列車外廓尺寸、軸荷及質量限值(GB1589-2016)》,重新修訂了物流運輸車輛的限重標準,使單次車輛所運普貨噸位減少,由此造成運價上漲。
對于有進出口業務或者依賴進口材料的企業,匯率的持續變動導致他們經營成本不斷攀升。
常規難破 只能“忍氣吞聲”
制造成本上漲,必然引起產品售價上漲,但據了解,除軸承、輪胎、潤滑油行業出現漲價外,大部分細分零部件產品并未出現漲價情況。
多位業內人士指出,目前國內整車企業一般按年逐漸降低零部件采購價格,每年降價幅度在5%-10%之間,個別達到一定規模的配套項目降價幅度會更大。這就意味著,大部分零部件企業需依靠自身消化來自于上游產業的成本壓力。
佩爾哲汽車內飾中國區銷售總監陳福利介紹,不僅佩爾哲,其他外資內飾相關企業同樣面臨生產成本快速上漲的現狀,并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,很多外資零部件企業在與整車企業合作中,也沒多少話語權。
汽車零部件企業在原材料供應商與整車企業或者經銷商之間當“夾心餅干”的滋味兒不好受。常規不破,零部件企業“有苦說不出”。很多零部件企業在采購原材料時幾乎不具備“討價還價”的能力,對“先付錢、后拿貨”的現象也習以為常。
“下游拖欠上游款項是行業內的通病?!睒I內專家指出,“整車企業不及時向零部件供應商付款,少則延后6個月,多則一年或更久,致使零部件企業運轉資金不足,不得以再融資,增加了運營成本?!?/span>
看似風光,實則不然。輪胎、軸承、潤滑油等價格上漲的企業也不好過。正如雙錢輪胎研究所所長錢瑞瑾所說,輪胎原材料等成本漲幅遠超產品價格漲幅,“實際上,輪胎企業的利潤也正在被壓縮?!?/span>
面對“漲”勢,湖南亞太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升順坦言:“盡管我們經營規模持續擴大,但今年凈利潤可能持平,甚至下滑?!倍樃赋?,真正遇到大困難的是國內中小型零部件企業,由于產品同質化嚴重、技術含量低,價格優勢喪失后,這些企業利潤將嚴重下滑。
此外,一些原來生產情況良好、具有一定市場份額的企業也在多重壓力下陷入泥沼。一位制動行業專家更是直言不諱:2017年是中小制動企業的“坎”,制動企業大集團可以加大新產品投入保持利潤和競爭力,幾十人的制動企業可以見縫插針,在出口或后市場領域暫時維持生計,反而一些100~200人規模的制動企業,將面臨“維持現狀會虧本、多元發展少資金”的困境。
這位專家還“點名”指出,過去商用車制動器領域某排名前列的企業,市場份額已嚴重下滑,陜西、浙江的某幾家制動企業也已經陷入“死潭”。在今年這種形勢下,這些企業或斷臂求生,或破產重組。
洞察先機 未雨綢繆
宜未雨綢繆,毋臨渴掘井。對正在經歷產業結構調整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說,更是如此。正確看待成本上漲等經濟周期性變化,提前制定應對措施是零部件企業做強、做大的重要命題。
上游原材料價格變動是國家工業結構調整的結果,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,相關方應站在行業進步和發展的角度理性對待,有前瞻性的汽車零部件企業更應有所預見,提前準備。
“我們認為,此輪成本上漲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、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階段?!倍槺硎?,從更廣泛的角度看,金融政策支持、金融秩序建立是支持中小汽車零部件企業成長的關鍵。
壓力與機遇共存。天津大學中國汽車戰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焱認為,在汽車工業電動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下,汽車零部件企業更要做的是“轉型”,不僅僅是“升級”。在整車發展增速較快的情況下,一些中小型零部件企業雖然達不到大規模經營,但市場仍存需求,生存空間仍在;而在整車行業平均增速放緩、朝電動化發展的趨勢下,將對這些傳統汽車零部件企業產生重大影響。
“從傳統零部件轉移到可以為電動車、節能車配套的產品是很多零部件企業未來的發展思路?!惫蛷娬{,在轉型中也要注意思考,向成功者學習經驗,向強調用戶至上的互聯網企業學習?!傲悴考髽I要關注用戶特性,而不是單純的專業化特性,關注用戶需求,與整車同步或者超前開發?!彼f。
另外,不得不強調的是,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環境需要凈化,監管力度需要再加強。陳啟生感嘆道:“上漲的成本,我們可以通過提升生產效率、推新產品等方式消化,以保證企業經營利潤和發展需求,但多年來行業內長期存在、難以治理的無序競爭等現象是中國零部件企業難以積累利潤、加大研發、產出精品的根本原因?!?/span>
“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是導致經營成本增加的主因?!绷悴考髽I的這聲嘆息得到了數據佐證:
天然橡膠價格從2015年底的7000~8000元/噸漲到目前逼近20000元大關;國內現貨基礎油價格從2016年4月至12月累計上漲25%,今年第一季度基礎油價格預計較去年同期將上漲約30%;部分有色金屬等原材料價格平均漲幅20%左右;低碳鋼等金屬原材料采購價格上漲70%~80%;芯片等電子進口零部件價格上漲10%左右;異氰酸酯、聚醚(俗稱白料、黑料)等化工原料價格已翻番……
這只是其一。物流運輸成本增加、匯率變動、包裝費用增加等也是零部件企業經營成本增加的因素。
據悉,2016年9月底實施的《汽車、掛車及汽車列車外廓尺寸、軸荷及質量限值(GB1589-2016)》,重新修訂了物流運輸車輛的限重標準,使單次車輛所運普貨噸位減少,由此造成運價上漲。
對于有進出口業務或者依賴進口材料的企業,匯率的持續變動導致他們經營成本不斷攀升。
常規難破 只能“忍氣吞聲”
制造成本上漲,必然引起產品售價上漲,但據了解,除軸承、輪胎、潤滑油行業出現漲價外,大部分細分零部件產品并未出現漲價情況。
多位業內人士指出,目前國內整車企業一般按年逐漸降低零部件采購價格,每年降價幅度在5%-10%之間,個別達到一定規模的配套項目降價幅度會更大。這就意味著,大部分零部件企業需依靠自身消化來自于上游產業的成本壓力。
佩爾哲汽車內飾中國區銷售總監陳福利介紹,不僅佩爾哲,其他外資內飾相關企業同樣面臨生產成本快速上漲的現狀,并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,很多外資零部件企業在與整車企業合作中,也沒多少話語權。
汽車零部件企業在原材料供應商與整車企業或者經銷商之間當“夾心餅干”的滋味兒不好受。常規不破,零部件企業“有苦說不出”。很多零部件企業在采購原材料時幾乎不具備“討價還價”的能力,對“先付錢、后拿貨”的現象也習以為常。
“下游拖欠上游款項是行業內的通病?!睒I內專家指出,“整車企業不及時向零部件供應商付款,少則延后6個月,多則一年或更久,致使零部件企業運轉資金不足,不得以再融資,增加了運營成本?!?/span>
看似風光,實則不然。輪胎、軸承、潤滑油等價格上漲的企業也不好過。正如雙錢輪胎研究所所長錢瑞瑾所說,輪胎原材料等成本漲幅遠超產品價格漲幅,“實際上,輪胎企業的利潤也正在被壓縮?!?/span>
面對“漲”勢,湖南亞太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升順坦言:“盡管我們經營規模持續擴大,但今年凈利潤可能持平,甚至下滑?!倍樃赋?,真正遇到大困難的是國內中小型零部件企業,由于產品同質化嚴重、技術含量低,價格優勢喪失后,這些企業利潤將嚴重下滑。
此外,一些原來生產情況良好、具有一定市場份額的企業也在多重壓力下陷入泥沼。一位制動行業專家更是直言不諱:2017年是中小制動企業的“坎”,制動企業大集團可以加大新產品投入保持利潤和競爭力,幾十人的制動企業可以見縫插針,在出口或后市場領域暫時維持生計,反而一些100~200人規模的制動企業,將面臨“維持現狀會虧本、多元發展少資金”的困境。
這位專家還“點名”指出,過去商用車制動器領域某排名前列的企業,市場份額已嚴重下滑,陜西、浙江的某幾家制動企業也已經陷入“死潭”。在今年這種形勢下,這些企業或斷臂求生,或破產重組。
洞察先機 未雨綢繆
宜未雨綢繆,毋臨渴掘井。對正在經歷產業結構調整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說,更是如此。正確看待成本上漲等經濟周期性變化,提前制定應對措施是零部件企業做強、做大的重要命題。
上游原材料價格變動是國家工業結構調整的結果,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,相關方應站在行業進步和發展的角度理性對待,有前瞻性的汽車零部件企業更應有所預見,提前準備。
“我們認為,此輪成本上漲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、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階段?!倍槺硎?,從更廣泛的角度看,金融政策支持、金融秩序建立是支持中小汽車零部件企業成長的關鍵。
壓力與機遇共存。天津大學中國汽車戰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焱認為,在汽車工業電動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下,汽車零部件企業更要做的是“轉型”,不僅僅是“升級”。在整車發展增速較快的情況下,一些中小型零部件企業雖然達不到大規模經營,但市場仍存需求,生存空間仍在;而在整車行業平均增速放緩、朝電動化發展的趨勢下,將對這些傳統汽車零部件企業產生重大影響。
“從傳統零部件轉移到可以為電動車、節能車配套的產品是很多零部件企業未來的發展思路?!惫蛷娬{,在轉型中也要注意思考,向成功者學習經驗,向強調用戶至上的互聯網企業學習?!傲悴考髽I要關注用戶特性,而不是單純的專業化特性,關注用戶需求,與整車同步或者超前開發?!彼f。
另外,不得不強調的是,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環境需要凈化,監管力度需要再加強。陳啟生感嘆道:“上漲的成本,我們可以通過提升生產效率、推新產品等方式消化,以保證企業經營利潤和發展需求,但多年來行業內長期存在、難以治理的無序競爭等現象是中國零部件企業難以積累利潤、加大研發、產出精品的根本原因?!?/span>